对话主持 :鞠潇 | 对话整理 :芃芃 | 文章排版 :张国博
后期审核 :于浩 | 文章校改 :鲁佳 | 节目策划 :王晓峰
⚠ 全文总长约含9000字,预计您的阅读时间为15分钟。
公众号:几何四驱 (ID: GeometryAWD)
―四驱 · 車 馬 炮 ―
几个围城里外,历练多年思维独立的行业老炮儿,
几瓶源于天然,精工酿造蓄味多年的波尔多红酒,
几个江湖当下,文过饰非来者可追的争议性话题。
没有山脚的闭目塞听,一隅之景。
没有山顶的孤高视角,模糊浑然。
「四驱 · 車馬炮」是几何四驱一款全新对话类栏目:
身处于不同的“江湖地界”,我们尝试用独立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去分享和解读国内外汽车行业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变革”!
观点有异同,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请让我们可以听到,更多来自你们富有“选择性”的声音!
Vol.02
―四驱 · 車 馬 炮 ―
第二期 对话笔录
鞠 潇
⚠️ 身怀绝技的「几何四驱」党支部书记!
2017年,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数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2888万辆,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0%,为全球汽车市场贡献了70%以上的增量。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7.9万辆,新能源商用车销售19.8万辆,总计77.7万辆(2018年的预计销量将超过100万辆),占总销售数量的2.6%,占到全球新能源市场份额的50%以上。连续三年,世界第一!
正当大家开始充满质疑准备放眼观望的间隙,2018年8月1日,国务院公开高调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四道圣令,再次稳定人心力排众议标榜新能源, 稳推“新经济”孕育“新动能”!
近500家传统汽车主机厂虎视眈眈,
超过200家全新新能源车企“崛地而起”,
一年超5千亿规模的资金毫无门槛的高调入场,
一个规模超十万亿的资本供应链市场正在成型。
除了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也不可能创造出这样一种盛况。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汽车人,这个圈,这个变革,这些问题,我们也始终绕不开。接着上一期 「四驱 · 車馬炮 Vol.01」| 与资本共舞的“破”与“立”「新能源电动车」真的可以代表汽车工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么? 讨论的思维定势,我现在抛第「贰」个问题出来趁热打铁:
“
我国举全国洪荒之力
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车」的
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它真的符合我们老百姓的
实际利益么?
“
本 期 讨 论
―四驱 · 老 炮 儿 ―
个 人 介 绍
劳彬 2001年留德,德国亚琛工大 (RWTH Aachen) 博士。2012年加入奥迪集团 · 英戈尔施塔总部 (AUDI AG),服务于发动机技术规划部。自2012年起负责奥迪集团欧洲区四缸与五缸发动机研发技术规划工作,主要负责奥迪五缸 (EA855 Evo Sport 2.5 TFSI 400 PS)全新一代轻量化运动版发动机的技术规划任务,目标车型为2016年正式量产投放市场的奥迪运动跑车TTRS以及A3运动版RS3。自2017年起,参与奥迪新能源电动汽车e-tron驱动技术规划工作。
徐鸿鹄 现就职于蒂森克虏伯 普利斯坦集团(Thyssenkrupp Presta AG)负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应用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汽车行业11年从业经验 ,研究侧重点主要为底盘系统,电机技术以及无人车安全等。热爱物理,数学和科学哲学,乐于使用物理学思维和工具解决工科的问题。关注历史,经济学和艺术,跨越学科的藩篱,看见世界感受成长。不回忆过去,不教人做人,不给自己加戏,也不在意条条框框,最喜欢有趣的观点和深刻的见解。好奇心的驱使下,常常探究一些冷僻的问题,并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鞠潇 双鱼座,梦想家, 个不小,眼不大,中国生,小离家,赴德国,思华夏,勤学习,拼造化,学业毕,笑哈哈,次贷年,差点挂, 似小强,不惧怕,稳住心,咬紧牙,入奥迪,国产化,转型期,压力大,聚同好,论天下,中年季,再出发。
王晓峰 德国经济工程硕士 (Diplom)。大学毕业后以管培生身份进入德国汽车行业,先后服务于多家世界前十的汽配集团,负责过质量体系的开发和改进,以及供应商全球化体系的质量管理与审核。2015年加入德国大陆集团 (Continental AG),服务于底盘与安全事业部旗下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商业单元 (BU ADAS),任职Quality Manager,负责多款主流车载传感器的项目对接,质量控制计划制定,产品工艺品控以及生产流程审核!十年德国汽车行业品控经验, P-FMEA主持,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绿带,拥有VDA6.1/6.3/6.5二级认证资质,IATF 16949内审员资质。非专业网站玩票爱好者,热衷于各类科技资讯,汽车资讯以及互联网资讯的收集与分享!
劳 彬
⚠️ 「四驱 · 車 馬 炮」Vol. 02 特邀做客老炮儿!
“我国举全国之洪荒之力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车」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它真的符合我们老百姓的实际利益么?”
对于第二个问题,网路上已经有很多激烈讨论。环境论,技术论,经济论……摆脱石油战略也好,实现弯道超车也罢,众说纷纭。
我个人观点是,汽车产业毕竟是技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产业链,随着相关科技产业与制造水平的迅猛发展,汽车产业已经迎来了技术变革的关键时刻,国家意志当然会起到推动作用,但它不是推动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因。
中国政府倡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一种结合国家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考量。换成德国,就未必符合德国自身的情况。善于规划技术的日耳曼名族,以做实做细著称,如果没有完备系统的方案,让德国人跨出新能源的第一步,不合情也不合理。
下面从三个方面,引起思考:
-
世界汽车市场
-
本国移动出行特点
-
相关配套产业链
第一,世界汽车市场
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目前中国最大的优势依然是市场,汽车市场更是市场优势的既得利益者。但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了吗?如何平衡这个利益,做到国家,企业,消费者都能由此获利,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和汽车工业强国博弈。这个方向本期暂时不深入。
第二,本国移动出行特点
德国目前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只有四个,柏林,汉堡,慕尼黑和科隆。出行主要依靠的是汽车。德国的这四座“特大城市“,目前已经在扩大制定出台对尾气车辆相关的限制指令。城市拥堵,私家车饱和,移动出行如何配合城市化发展,进行宏观引导?严谨环保的德国政府也同样在采取措施。
中国目前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2017年的数字是102个,国际人口研究组织的数据显示,今后10年,这个数字将会翻倍。中国在十几年前宣布的高铁战略,已经让今天大部分老百姓感受到了便捷与效率。0-500公里采用电动汽车技术,500-1000公里采用高铁技术,1000公里以上采用航空技术,这个思路传递给行业的信号清晰明了,最重要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把这个战略放到德国,不符合德国国情。与这个战略相比,新能源电动车产业仅仅是国家意志中一个小小的环节而已。不再是方向问题,而是具体实施步骤与节奏的课题。
第三,相关配套产业链
一台发动机,所有零部件中,质量性能最弱的那个部件,最终决定了这台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和最终质量水平。发动机的高低水平,决定了整车的质量。国家造车这么多年,为什么制造不出一台可以和ABB豪华品牌竞争的,让消费者认同的产品?
国内真正缺乏的不是一百个一千个产业理念,而是具体实现这个理念的精湛制造工艺。
认清这个事实,
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强项去竞争呢?
为什么不发挥逆向思维呢?
为什么不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去加速巩固自身现有产业优势和充分利用全球最大汽车单一市场优势?
实现制造工艺水平的整体系统升级,即制造业的崛起,这一长远战略,已经在国家高铁战略中得以成功印证。除了每天使用约4500列高铁移动出行服务的普通乘客以外,获利最大的是高铁在不到十年间带动的万亿产业集群。
制造业崛起距离腾飞依然存在着现实的差距。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腾飞,完成助跑使命的跑道在哪里?
徐鸿鹄
⚠️ 「四驱 · 車 馬 炮」Vol. 02 特邀做客老炮儿 & 几何四驱特邀撰稿人!
“我国举全国之洪荒之力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车」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它真的符合我们老百姓的实际利益么?”
汽车行业从来不是追求最强技术的地方,汽车企业的终极目的是盈利,而不是在技术上称帝。所以,如何以有限的成本做出最适合客户需求的可靠产品才是游戏规则。
科学家解决未知的问题,工程师在成本压力下利用已知的工具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动车并不是黑科技,而是为了迎合需求诞生的产物,是技术的全新组合。
克鲁格曼说:贪婪的人让世界运转。这是福利经济学原理之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也阐述过类似的观点:“基于自利,屠夫,酿酒者和面包师提供了我们的晚餐,我们都知道那绝非基于社会的关怀。” “将一个国家从最荒蛮到最富足,只需要和平,简易的税收和过得去的司法,其他的一切都会自然发生。”
如果每个人都完全自由地去追求不同的谋利途径,创办公司制造多种多样的产品,就会带来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分工,在市场的影响下,必定会向着一个更加有利可图的方向驱动,并形成一个独特的产业链。如果电动车技术真的足够优秀,我相信它一定不会被埋没。
科技的发展,既不要捧上天,也不要盲目反对,支持或反对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即便正确,换一个时间和场合也可能不适用了。不能搞政治正确式的强推,也不能用宗教狂的态度一味反对。市场在博弈中存在,自有其力量,科技也自有它的风骨。时间会做出选择。
研习战争学的时候,就这样一个思考方式:战争论的思维逻辑是个闭环,政治目标-战略-战役-战术-技术-武器-战场应用-战争结局-政治结果。马汉在《海权论》里写道:
海军战术异常倚重武器装备:装备变化导致战舰构造的变化,战舰操纵方式变化导致整个舰队变革。武器的革新往往归功于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战术的变革却必须战胜这个阶层中的保守派势力。这个势力是非常冥顽不化,只有将变化上升到一种规范的高度,认真地研究新式武器的威力,同时钻研相应战术,才能抵消这股顽固势力。历史表明,指挥军人不辞辛苦地做这种工作是完全徒劳的,必须有人认识到这种变化并加以运用。
科技也是类似的,按照同样的逻辑去思考,或许可以想清楚很多问题。
政治目标可以是国家意志,核心企业的技术路线,技术和武器是科技突破,比如材料学和工程学里的新发现,它们会反过来影响技术路线,改变博弈双方的悬殊差距,甚至扭转战局,这样的结果或许再带来国家意志的改变。
“工业党”迷恋举国体制的某种“利好”,即通过集中计划人力及财力配置等手段,实现科技水平的突飞猛涨。逻辑没错,但是科技探索并无上帝视角,美苏竞赛期间,美国受市场影响而被动选择晶体管,苏联由国家牵头押注电子管。
结局都知道了,苏联错失了电子革命,荒废了整整一代科学家。晶体管技术一统江湖,前苏联的下场令人唏嘘。
宏观经济学里,人们反复地经历过这样的一种模式:当一项好的政策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来搜集数据分析结果形成立法或行政措施,往往会超出时效而显得过时,最终起到负面的作用。好的政策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否则前苏联的故事也将不断重演。
美国学者曾指出,如果纯电动车的梦想足够大,至少需要四个条件才能成功:
-
600公里的标称续航里程
-
10年16万公里的电池寿命
-
公共和住所充电桩设施的开发(比如依照ISO15118)
-
充电高峰期电网的错峰机制(智能电网)
前两点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电动车相比燃油车,高度概括的话主要在三个方面对用户产生影响:
1. 出行习惯,这跟续航里程是挂钩的。
从德国的首都柏林一路开到德国最南部的林道,720km的行程,油车的时间成本最低,充电按照直流快充或交流充电计算,在时间成本上都要更大。
2. 出行成本,这跟电池寿命是挂钩的。
可以这样理解,用车的成本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能源价格和折旧成本,其它花销不影响大局。虽然电动车用电要更便宜,但电池的折旧费用却远高于充电省下来的油费。
共享出行,可能会是电动车发挥优势的首个场景,一来电能源成本低,二来汽车较高的利用率可以抵消折旧损耗,从而拉低运营成本。
随着高能量密度电池进化,我们有可能消解续航里程的忧虑,电池的价格也可能会降低,从而抵消对电池寿命的忧虑。那么,在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经济性来看了:
电池外壳的重量约占电池总重的11%,其余为电芯和电池管理系统。但这11%也随着车身的布局发生变化,从满足碰撞安全的要求来看,重量占比可能会高达40%。
对大型车而言,布置要灵活一些,这个比率会更低,长续航里程的豪华电动车找到了市场空间。于是Tesla就选择以高容量的的电动车(车体也更大)作为突破口,减少电池重量的影响,与传统OEM竞争。
3. 再看电池材料
锂的高需求导致高价格,这会刺激电池前导材料拥有更大的精炼能力,价格将达到一个上限。投资规模,投产时间等因素将共同决定锂在价格高位持续多久。
钴的供应则更严峻,比石油供应的难度更大。钴是开采铜和镍的副产品,单独开采并不经济还要依赖于其它工业。短期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充电能力离不开钴元素的帮助,可能会面临一段时间的短缺。
锂,钴,加上永磁电机的钕,原料供应的安全战略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相形之下,石油安全战略又该如何定位呢?
最后,来畅想一下电动车统治的世界吧,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016年,深圳市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达到8万辆,总耗电量为15亿度,按照2017年全国汽车保有量2.17亿计算,如果将8万辆扩充到2亿台呢?2亿台电动车,耗电量将达到2万亿度,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要知道,2017年全国的总发电量也才6.5万亿度。
而且,这2万亿度电不是均匀消耗的,大部分电力都要集中在4-6小时之内用掉,这对错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时段也是家庭用电的高峰,电网的备用容量捉襟见肘,压力可见一斑。
美国加州正在开展研究,将太阳能变电周期(6小时)与电动车充电周期协同。
另一个思路是将退役的汽车电池二次利用,并入电网当作6小时的错峰储能,拉低电动车的充电成本 。
以上这些经济性问题的解决都可能要以10年为周期,甚至更长。
传统汽车发的动机的热效率已经达到了40%(业界还在研究提升到70%的可能性)。如果再配合少量电池,则效率更高:电池能够发挥精细调节的能力,短时加速是提供瞬态响应,并对制动能量回收等等。
巧妙发挥两种能源的特长,没有巨大的电池包,价格远远低于纯电动汽车,更少的燃油消耗和排放,更少对钕锂钴的依赖,更少额社会资源占比,省掉充电桩和电池的周转,电网的升级……
在大陆,常规混动遭到“十三五”规划的摒弃,喊了好久的乘用车柴油化也无疾而终,涡轮增压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动力耦合混动的节能效果一直都很显著,推广也很方便,但顾虑就在于这是人家的技术,市场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拱手让人。
纯电动几乎成为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对于中国这种幅员广袤,地理多元,气候多变的国家来说,一股脑地全面推行电动化代价很大,既不能改善大气质量,又浪费全社会大量的资源。这些巨额投资倒不如留给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开发,获得更高的回报和附加价值,那里同样也是烧钱的战场。
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新老技术更替都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降低了使用成本,而经济的问题始终是电动车的致命伤。在我们这个新兴市场,巨大的人口基数是需求的引子。然而理性的大众都在观望第一代技术,并期望消费第二代或是第三代电动车产品。
我在想,无论人类是否喜欢,某些技术都必然会到来,那是迟早的事情,不以人类的意志而转移。人类努力改变的,只是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气质。
王晓峰
⚠️ 卖艺不卖身的「几何四驱」前台!
“我国举全国之洪荒之力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车」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它真的符合我们老百姓的实际利益么?”
关于国家的宏观战略部署,每个人的解读都一定会有偏差,不可能完全准确。
关于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车」或者说「新能源结构」的深层次目的,我曾和一些在国内外主流主机厂和世界级供应链商工作的朋友们探讨过。
你会发现,每个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环境,不同企业类型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解读都非常不一样。一些我个人认为是大概率事件的观点,我就试着将它们稍微融汇贯通了一下:
1. 发展「新能源电动车」技术是我国目前推行的一项重要国策之一。虽然我个人认为这项国策和他们口中的节能减排 + 环境污染治理并没有特别直接关系!(论据参见Vol.01) 但如果站在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上去理解,这个举动更像是我国政府对国内现有「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率」的一次重大调整措施。
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和平有序的国家,但是这世界本就混乱无序已久,地缘政治危机回潮,各国之间却又史无前例地相互依存。中国人自古喜欢未雨绸缪,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推(强)动(制)新能源单边上位,目的可能是想以此来广泛降低国内民用市场对石化资源的依赖,同时加强利用燃煤火力发电来拉高能源利用率和单位效益,逐步降低中国整体社会对传统单一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以此来间接降低国际海运输送原油能源总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比重!
上面这个观点假设和之前的石油枯竭论以及原油战略储备枯竭论的观点假设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在战略上更趋向于“备战”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后者在战略上则更倾向于“防守” – 广积粮草,以备寒冬!
2. 符合私有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的政策驱动型资本转移 + 资源转移!
就在今年,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战争和国内资本市场(房价,物价,股价)的持续低迷,占到世界汽车销量三分之一的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三十年来首次销售下滑。在全球经济动荡不堪,贸易和投资一体化持续受阻的今天,中国新能源产业主动寻求刺激性突破,理论上似乎有利于我们依靠多年来建立的全球利益链关系和超级人口红利,来撕破欧美日等国强行构建的“不平等”贸易壁垒。
由政府政策主导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几何型增长,虽然暗藏风险,但它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量境内外资金回流的重要媒介和国内现行市场经济的助推器!
你们知道自2009年推行普及「新能源政策」以来,国家(中央+地方)已经消耗掉多少税收来支付购车补贴了么?6000亿!
你们知道现在全中国一共有多少家“崛地而起”全新新能源车企么?有200家!
你们知道在过去的三年里,国内外资本市场争先恐后入主我国「新能源行业」的资金规模有多大么?15000亿!
还有一点我们同样也无法忽略:「新能源电动车」只是一种“媒介载体”。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 围绕在它身旁的上下游产业,是另一个正在蓬勃发展且规模超过十万亿资本的多边产品和服务供应链(to C 和 to B)供应市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此时,国内市场 “新能源车企” 和 “高新科技企业” 大范围出现的风潮,像极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对此,我还是忍不住想稍微表达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汽车工业,对我们这些技术工作者来说是如此神圣的一个领域,它不但在多方技术上环环相扣,它更直接与你我的生命息息相关!在它超过百年的发展历程里,无数先烈的研发核心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它看来更炫酷,也同样是为了让它开起来更安全!
一辆技术相对成熟安全的汽车,其传统的开发周期大约需要为3到5年,而建立一套互信互利,稳定共荣的供应商体系更需要耗费一个企业大量的心血。和存在高技术专利壁垒的传统内燃机传动方式相比,纯电力传动看似技术原理简单、解决方案成熟,但是,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规定,随着国家政策的收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门槛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高,除了需要有极其充沛的资金做为保障,新型企业也同样需要满足以下列举的多项硬性规定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汽车工业里长久地发展下去:
“更加具体严格的设计开发能力。规定企业掌握新能源汽车开发和制造的技术包括: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动力耦合装置、电器附件的集成和匹配等。整车刚度和强度与动力学分析、安全性仿真分析、整车NVH仿真分析、电子电控系统分析、整车通讯系统分析等。具备必要的整车、整车控制系统、其他自行设计开发的系统和总成的开发工具、软件及设备,能够完成相应的开发工作,至少应包括整车(包括底盘/车架、车身/驾驶室/内外饰、专用装置等)和整车控制系统功能和性能开发、效果图设计、三维数据扫描及处理(其他新能源专用汽车企业不要求效果图设计、三维数据扫描及处理能力)、绘图、整车及系统仿真、电路板设计及电路仿真、通讯和数据交换系统开发、控制策略建模、自动代码生成、调试、标定、编译、写入、控制器软/硬件测试等工作。”
毫无疑问,我们坚信,在这群人里,一定有我们所期望所愿意追随的一群人,他们流淌着汽油味道的热血,他们带着对技术的赤诚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正在乘风破浪前行!
人声鼎沸的喧闹终将散去,
2021年,会是一道分水岭。
让我们拭目以待!
3. 以「新能源电动车」为入手点,全面大力实现自主化「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积累!
首先我想说的是,「新能源电动车」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神秘多么高科技的产物 – 世界历史上第一辆由电池驱动的汽车,诞生于1839年的苏格兰。那时候爱迪生才8岁,特斯拉还没有出生!而它,比世界历史上的第一辆内燃机车,早了足足四十六年!
那你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内燃机车早以经历了几个时代的更迭,一次次引领了世界交通运输的革命,而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新能源电动车」却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直至多次石油危机后,一个叫特斯拉的企业在2008年再次将它带回到大众的视野里!?
主要原因想必大家都早以知晓 : 「新能源」核心技术瓶颈!
徐老师有一个观点很有概括性:汽车企业的终极目的是盈利,而不是在技术上称帝!但是,在目前举国体制大力发展「电动化」的浪潮下,相对于国外取得的成就而言, 在我国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汽车企业和科技企业也需要利用后发优势为国家安全作出应尽的贡献和义务。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更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最终体现。
借助国家意志的推动,军事装备水平也会跟随市场的脚步迎来新的机遇。
在日本,松下,丰田,三菱,小松,东芝…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相互协作,构成了新能源军事装备研发的中坚力量,军用战车已经全面扩展到了履带装备。
所以,我同样有理由认为,我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车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民用”新能源市场(新能源电动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和资源优势,为我国新能源技术军用化带来一定程度的辅助!
这里你可能又要问了,你口中的「新能源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
1. 动力电池产业链自主掌控前提下的高品质高能效的动力电池技术!
2. 核心技术自主化前提下的功率高效坚固耐用的驱动电机技术!
3. 拥有通过软硬件高强度严苛环境测试解决方案前提下的电控技术!
其中又以第一点为重。
以上这些仅代表我的个人猜测和理解,具体国家意志到底是不是这样,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期笔录完
Vol.03
―四驱 · 車 馬 炮 ―
下 期 预 告
当中国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开始退坡下行时,中国的汽车内需市场也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由政策主导型再次转为市场主导型。
汽车产业,典型的规模为王,尤其在智能化的时代。马太效应的影响将被继续放大:强者愈强。到那时,各方主机厂和新能源造车势利间势必会展开一场从资金、战略、产品、渠道和市场等等诸多领域的全方位角逐(资源整合)。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你再不拥抱它,就可能要错过一个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许会辉煌,但你未必有那样的幸运享受胜利的果实。
这个圈,这个江湖,这个变革,这些问题,我们也始终绕不开。既然绕不开,那就我们不妨延续着思考一下…
“
在应对行业变革时,
国内外「传统车企」反应迟缓
措手不及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在变革发生时,
引领核心技术的发展
往往却都是科技型公司?
“
「四驱 · 車馬炮」 Vol. 03
敬请关注
策划团队
―四驱 · 車 馬 炮 ―
个 人 简 介
同时我们也要大声的
对下面的几位老铁说一句:
“你们辛苦了!”
鲁佳 曾就职于奥迪中国 · 奥迪集团(AUDI AG),负责汽车内饰开发,国产化及项目管理工作。10年汽车行业从业经验,善钻研,喜思考,悦探讨,话很少,欢迎技术骚扰!
⚠️ 站在汽车行业食物链顶端,巾帼不让须眉的「几何四驱」团队成员!
芃芃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游学中西,德荷十载。辗转起伏,笑看人生。打碎重塑,不断折腾。喜欢探索,只向前行。结师拜友,共话四驱。
⚠️ 站在汽车行业食物链顶端,另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几何四驱」团队成员!
张国博 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 Diplom)。于2012年加入奥迪集团 · 英戈尔施塔总部 (AUDI AG), 服务于技术开发部门,负责奥迪集团整车( A4 A5 Q3 Q5) 内外饰批量技术更改。曾于 2015年至2017年间做为奥迪集团项目负责人推进中国平行进口车零部件CCC的认证项目。 2017年至今则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负责奥迪集团亚太地区平行进口车的整车认证工作。
⚠️ 自我介绍写得最差,爱好和生存能力却极强的「几何四驱」团队成员!
于浩 2000年留德,毕业于德国开姆尼茨工大,金融及成本控制专业 (Finanzen & Controlling),企业经济学硕士 (Diplom)。毕业后曾服务于德国轨道行业某知名德企集团公司任职 “all-round” Controller。从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公司流程到企业管理样样通而不精。人到中年重燃创业梦想,看准未来方向是属于个性化的订制,想尝试在越野改装领域里掀起一点小波浪。喜欢各种运动和有趣的人和事儿,喜欢胡思乱想地寻找人与事的相关性,喜欢天马行空地透过现象看本质。
⚠️ 金融行业小字典,江湖人称“浩哥”的「几何四驱」团队成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
Part 3 | 无人车安全之战 — AI觉醒的前夜,人类还在沉睡?
关注「几何四驱」
各种高能文章,随后速速就来
本篇文章内容为作者本人原创,展示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本人所有!文章未经「几何四驱」或「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进行商业性转载。个人性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原创不易,感谢理解!
不跟风,拒绝平庸,只做最好的自己。
「几何四驱」 All made in Germany ,Sinc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