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人正准备开始慢慢接受“电动车即是未来“的时候,一对来自德国弗莱堡的退休夫妇的德法自驾游却为我们展示了一段“过程不怎么友好”的电动车长途之旅。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我们在之前一篇名为《充电桩:德国的电动汽车反攻浪潮的猪队友》的文章里曾总结过:决定充电基础设施用户友好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畅通无阻的充电设备,
统一简单的支付系统,
可以显示充电点及其占用率,可操作性强和充电时间的一体化数字APP系统。
电动汽车想要慢慢被人们接受,不仅需要令人信服的驾驶体验,而且还需要快速而可靠的充电网络,尤其是在长途旅行中。
不幸的是,这两名兴致勃勃的德国老人在驾驶着今年2月份才购买的大众ID.3纯电动汽车前往法国蒙彼利埃的旅途中,却经历了一幕幕”反教科书”式的遭遇,包括充电设备损坏,付款方式无法接受,充电应用程序不准确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众所周知,欧盟委员会正通过积极立法的形式用以督促欧洲汽车行业进行大规模加速转型。欧盟的目标是在2030年底之前,使欧洲道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数量提升到至少3000万辆。目前,欧盟各成员国针对2030年的减排目标仍各持不同意见。2020年9月中旬,欧盟委员会负责人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为欧盟设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欧盟范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水平的55%左右,而此前欧盟的官方减排目标仍是降低40% ,这个目标是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
目前,关于欧洲电动车发展的话题不断,除了欧洲车企不断的追赶和被追赶,造势和转型以外,中游的“桩企”以及下游的充电运营商也在韬光养晦,不断推陈出新。
根据我们的“业内视角”分析,车企以外的中下游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性价比取胜的制造型
点数取胜的互联网型
有转型刚需的烧钱型
制造型企业,比如ABB作为制造型领军企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投资近3000万欧元建设1.6万平米的厂房,预计在2021年底运行;同样是制造型企业的Wallbox刚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投资了900万欧元建设1.122万平米的库房。
那么,互联网型企业在做什么?
欧美的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一家企业的首要目标,必定是在健康的市场主导型体系下,依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和持续性的技术革新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导地位,逐步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
当我们化繁为简,聚焦当下。
作为100多年来人类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智慧结晶 — 汽车,这款现代科技研发,生产工艺和材料工艺集成度最高的全球化产品,正在多维度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开始被强制赋予了更高的功能价值和更广的附加理念。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文中写到:
“科技是有偏好的,决定科技发展动态的物理定律和数学原理会青睐某些特定的行为。”
一项革命性的科技问世后,我们大约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对其意义和用途建立社会共识。因此,在企业不断探索最大盈利边界的过程中,任何逃脱 “规范体系边界”的前沿技术必将在企业推行产品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遭受企业成本,质量安全以及市场融合等等的多重拷问,并在妥协的过程中为“缺陷”的存在留下足够的养料。而根据《墨菲定律》的推断:“如果一件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过去的一年中,德国人正在慢慢接受电动汽车。
在政府购车补贴的强力刺激下,德国电动汽车在2020年的销售情况甚至一度火爆。据统计,德国目前本土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里我们按照中国的叫法统称为新能源汽车)的上牌量已经超过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动车市场。
目前,中国依然是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单一市场。
2020年,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大约为125万量,占据全球318万辆新能源汽车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中国新能源市场在2020年的增长率仅为3%。而与此同时,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增长率为38%,这其中来自欧洲市场的增长幅度最为强劲。
大众集团正在加快其战略转型的步伐:数字化,新业务模型和自动驾驶技术是重中之重!
将高软件集成度和全新的数字化客户体验做为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数据分析的全新商业模式或将成为大众集团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大众集团希望在2030年率先广泛普及其自动驾驶技术。
“电动化浪潮”进一步加速:到2030年,大众集团在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增长70%,中国和北美市场中的销售占比则为50%
更新财务目标:大众集团希望从2023年起至少实现每年6%的营业销售回报率;而企业的固定及材料成本则将以5%的目标逐年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