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充电桩 : 终结德国电动汽车反攻浪潮的“猪队友”?

过去的一年中,德国人正在慢慢接受电动汽车。

在政府购车补贴的强力刺激下,德国电动汽车在2020年的销售情况甚至一度火爆。据统计,德国目前本土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里我们按照中国的叫法统称为新能源汽车)的上牌量已经超过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动车市场

目前,中国依然是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单一市场。

2020年,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大约为125万量,占据全球318万辆新能源汽车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中国新能源市场在2020年的增长率仅为3%。而与此同时,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增长率为38%,这其中来自欧洲市场的增长幅度最为强劲。

在德国,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注册量比上一年增加了264%。 截止2020年底,德国总共注册了39.5万辆新能源汽车,而整个欧洲则达到了惊人的137万量,超过了中国市场的总和。

美国紧随中国和德国之后,是新能源电动车的第三大市场:其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注册量为32.2万辆。其次是法国(19.5万辆),英国(17.5万辆)和挪威(10.8万辆)。

 

欧洲新能源车爆发的主要原因应该归功于欧洲各国较高的购车补贴率:例如德国民众可享受最高可达9000欧元的购买奖金,以及其他激励措施,比如降低增值税和抵扣营业税等等。

 

据统计,到2020年底,全世界的街道上约有1090万辆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飞驰。 这其中大约一半的汽车在中国,而美国为177万辆,德国大约有56.9万辆 —— 这距离德国政府制定的“2030年1000万”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确保之后每年德国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必须在100万辆左右。

 

根据来自19个最大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的数据所示,德国汽车制造商在2020年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在制造商层面,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售出近50万辆纯电动汽车,遥遥领先全球各大整车厂。

 

当然,德国大众集团正在迎头赶上,在2020年交出了42.2万辆全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成绩单,从前一年的第六位跃升至去年的第二位,正逐步缩小与特斯拉的距离。除此之外,德国另一家知名整车厂宝马以19.3万的销售量继续维持全球第四名的成绩,而戴姆勒则以16.3万辆的销售量升至排行榜第六名。

 

大家可能很好奇,那么全球新能源销量榜的第三和第五名又是谁呢?答案是:中国的上汽集团和比亚迪集团!

 

 

OK,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德国街上现在突然多了这么多新能源车,我们该到哪里去充电呢? 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是能赶上电动汽车暴增的脚步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很少被人提及的德国充电站究竟是何情况。

 

1

的来说,决定充电基础设施用户友好性的因素包括以下3个方面:

 

  • 畅通无阻的充电设备,

  • 统一简单的支付系统,

  • 可以显示充电点及其占用率,可操作性强和充电时间的一体化数字APP系统。

 

因此,德国政府不仅计划以新的充电站条例的形式调整法律框架,而且还将采用所谓的“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规划”。而新的充电基础设施控制中心已经开发了“用户旅程”,以了解未来充电站的客户体验。

 

较低的运营成本一直以来都是电动汽车的优势之一。

但是,用电真的比汽油和柴油便宜吗?

至少在德国,实际情况好像并非如此。

很多时候,纯电动汽车在德国行驶成本不但不低,反倒比内燃机还高不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方面,当前柴油和汽油尚处于一个较低的价格。

另一方面,在德国充电的价格可能会因运营商,收费标准,充电站或充电容量而有很大差异,这或将大大降低电动汽车假定的运营成本优势。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收费成本计费模式运营商的角度来分别做一个分析。

#1. 收费成本因素分析#

 

  • 公共充电站的价格差异很大。

  • 充电通常使用应用程序或充值卡完成。

  • 有电力供应商,汽车制造商和漫游运营商的不同电价。

  • 根据不同的充电行为,使用不同的资费标准。

  • 用直流电快速充电比用交流电贵。

  • 低油价吞噬了电动汽车的优势。

#2. 计费模式因素分析#

在家里,充电可在家用插座上,通过连接专门安装的所谓壁装盒或壁装充电站进行。这时通常使用家庭用电的电费收费标准来计费:2020年的全德国平均水平约为每度电(kWh)30欧分。

 

但在公共充电站充电情况则会变得复杂很多:根据运营商的计费模式不同,不同充电桩每度电的价格可能也会相差很大:德国境内大多数的运营商是采用以每度电为单位来计费,但也有一些运营商是根据充电时间来收费的。除此之外,有时配备充电桩的停车位还会收取额外的停车费。还有一点,直流电柱上的快速充电通常比交流电上的慢冲模式要贵得多。

 

 

我们来举一个极端例子:一个客户在一个交流充电站以11 kW的充电功率给他的BMW i3充电10 kWh。他向运营商New Motion支付了3.17欧元。而如果他更换一个运营商的充电桩充电,同样也是10千瓦,他可能需要多付24欧元。

 

充电桩的整体收费价格则有如下几个费用组成:

  • 初始费:每个已开始的充电过程将收取10.40欧元的初始费用。

  • 单位价格:每度电的成本为0.48欧元。

  • 停车费:充电120分钟后,每分钟额外收取0.06欧元的停车费。

 

 

显然,如果在德国都必须以这样的价格充电的话,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电动汽车似乎并没有任何优势。

 

当然,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更高效。即使是最普通的电动机,其效率也有90%。而最好的内燃机的效率也就只有百分之四十多一点。这意味着内燃机最多将所提供总能量的40%转换为推进力。因此,理论上讲,电动汽车可以在相同的能量使用下行驶得更远。

 

因此,失去其经济优势不是电动汽车本身的错,而是因为能源成本。

 

不过在城市中,电动汽车作为短途的交通工具还是很有优势的。比如中小型电动汽车就特别受欢迎,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回收将很大一部分动能回收到电池中。借助Corsa-e或大众e-Up等小型电动汽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能耗水平仅略高于10 kWh / 100 km。加上平价的收费标准,大约3欧元就可以行驶100公里。即使按照当前极低的燃油价格,我们也无法使用任何内燃机做到这一点。而且,如果我们要长途跋涉,仍然可以使用昂贵的快速充电器偶尔充电。

 

一言以蔽之,充电收费标准必须统一透明低价,这样电动汽车才能利用其成本优势。因此,充电站必须配备经过校准的统一仪表。此外政府规定较慢的交流充电站应在2021年底之前全部转换成直流快速充电。

 

#3. 运营商因素分析#

 

实际上,德国的充电站部署是一团糟。

 

根据德国联邦政府的统计,截至2021年2月初,全德共有2362家公司运营着公共充电站,它们有着鱼目混杂的收费标准。这些公司包括国际能源公司,市政电力运营商,公用事业,市政当局和汽车制造商等等。

 

此外,还有各种电网运营商也参与其中。

 


目前,德国最大的电网运营商是总部位于巴符州的能源电力公司EnBW,其全德国充电点将近2900个。

 

除了电力公司,市政公用单位和汽车制造商外,众多德国本土零售连锁店近两年也开始出现在充电站运营商列表中。例如,德国连锁超市Lidl现在以安装了754充电桩,宜家有225座以及Aldi有101

 

你可能都无法想象,德国充电桩的收费系统也会成为你充电的真正挑战:没有两到三张来自不同运营商或相应应用程序的充电储值卡,您的电动汽车根本冲不上电!

 

通常情况下,每家运营商都提供可以用来支付电费的充电卡。而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根据德国联邦政府的规定,自2017年12月开始运营的运营商必须为其充电桩配备额外的付款方式,例如现金,EC,信用卡或通过应用程序或带有QR码的付款等

还有一点,我们在加油站加油后可以在显示屏上快速浏览费用的总价格,但是用电动汽车充电却会给你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很多充电桩通常没有显示屏!而且很少充电桩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发票实时发送给客户,这就意味着,你可能只有在月底收到账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某次充电花了多少钱!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并非所有运营商都可以访问其他竞争对手的充电站网络。在紧急情况下,电动汽车驾驶员必须求助于“网络漫游”,他们自己的固定电力运营商会与其他不属于该网络的充电站运营商进行并网,以此来实现“跨网充电”,但这样会被收取漫游费,该模式甚至可与在国外使用手机的漫游费相媲美。

 

为了让大家对德国大城市的充电情况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几何四驱小分队还曾经亲自测试过慕尼黑的充电桩使用情况:

 

2

德国电力运营商 及

充电收费标准 概述

 

据咨询公司EUPD Research的一项研究,截止到2020年秋季,全德国范围内总共有200多家按现行收费标准收费的电力运营商,它们的数量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一倍以上。

 

在德国,最主要运营商包括:

  • Allego

  • EnBW

  • Innogy

  • Ladenetz.de

  • NewMotion (Shell)

  • Ionity

在欧洲范围内,还有Fastned(主要是荷兰)和Smatrics(奥地利和瑞士)。

 

这些运营商所提供的收费标准的数量也是种类繁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约有300种,平均电价在每千瓦时0.30欧元至0.6欧元之间最昂贵的快充收费标准甚至超过0.80欧元。

幸运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选择采用统一的价格标准。但是,如果我们需要选择充电程序,例如Plugsurfing,Newmotion,GetCharge,WeCharge等进行“漫游充电”的话,最好在使用前先充分了解一下其所涵盖的价格。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下载相关的应用程序,然后在地图上的首选区域中搜索合适的充电站,找到当前最适用的价格,然后再去决定使用哪些运营商的充电服务。

 

 

例如,保时捷Taycan Turbo S如果选择利用其合约运营商Ionity的快速充电站充电,那车主需要每次支付大约8欧元,按次收费,无论充电的持续时间和充电度数如何。但是,如果开的不是保时捷的话,则必须以每千瓦时0.79美分的高价进行充电。再比如开的是BWM,那么你可以通过BMW Charging选择 “ Ionity Plus”,这样充电桩会收取每千瓦时0.29欧分的费用,但是你则需要一次性支付13欧元的基本初始费用。

 

3

充电基础设施急需改善

 

体而言,德国公共充电站网络在稳步增长。

据统计,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德国约有21962个充电桩。由于每个充电通常配备多个充电接口,因此,粗略计算全德总计目前约有超过6万个充电点。

 

但是,这六万个充电点的分布并不均匀,尤其在农村地区的盖范围还很小。而在大城市中,充电点的覆盖范围要相对广得多。其中慕尼黑,汉堡和柏林三大城市位居前列,每个城市的充电点均超过1000个。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德国范围内目前绝大多数是交流慢充充电桩,最大充电功率为22 kW。而22 kW以上的快充充电桩大概占总数的14%左右,而只有约5%的充电桩拥有100 kW及更高的超快充容量。

 

德国最快的充电站目前的输出功率为350千瓦,它们几乎完全位于德国境内主要的高速公路轴线上。而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也运营着自己的增压器充电网络,根据发电量的不同,它们可提供125 kW至250 kW的充电功率。

 

 

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前段时间推出了“快速充电法”,希望借助此法律,为电动汽车创建一个全面的快速充电基础设施。

 

德国交通部宣布,随着内阁的确认,德国政府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具有1000个充电点的公共快速充电网络。与早期的草案不同,该新法规规定快速充电点现在必须具有至少150千瓦(kW)的输出。

 

在一项或多项竞争程序中,德国政府希望对想要设立,维护和运营充电站的公司进行公开公平的招标。招标预计将在10至15个批次中进行,投标团体也可以联合起来,使中小型公司也有机会参与这一过程。

 

2021年2月11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运输与环境(T&E)和欧洲消费者组织(BEUC)共同致信欧盟气候,运输,工业和能源专员,强烈要求修订今年的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呼吁欧盟为每个国家设定电动汽车充电站部署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到2024年在整个欧盟地区设置100万个公共充电点,并在2029年达到300万个公共充电点。

 

信中说,设定目标将向消费者发出强烈的信号,即公共充电站的数量将与欧洲目前的电动汽车销量激增保持同步。这也将为汽车行业以及电网运营商,基础设施运营商和运输公司提供必要的确定性。该提案还将帮助在整个欧盟创造一百万个就业机会,并帮助欧盟早日实现其气候目标。

 

 

ACEA总裁兼宝马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塞(Oliver Zipse)表示:

“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强力推动向电动汽车的过渡转型,在推出新的电动汽车方面,彼此之间的表现确实争先恐后。但是,这项巨大努力的成功受到欧盟充电基础设施延迟安装的严重威胁。欧盟委员会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并为增加成员国的充电基础设施设定具有约束力的目标。否则,即使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也处于危险之中。除了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我们还需要更加关注工作场所和家庭充电。”

 

BEUC总干事莫妮克·戈恩斯(Monique Goyens)表示:

“电动汽车的充电必须与为汽油加油一样容易。拥有充足且便捷的充电基础设施是通向消费者信心和电动汽车普及的道路。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以每千瓦时价格显示收费标准,并允许使用常用的付款方式。”

充电基础设施急需改善

 

以千计的运营商,数十种充电APP和巨大的额外费用,而且因为缺乏诸如统一付款系统之类的标准,无法确保驾驶电动汽车中长途旅行的客户可以在每个充电站充电。

 

以上就是德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尴尬现状,其混乱的真实程度已经远远超出想象。

 

当然这一切德国政府也心知肚明,但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方案所需的时间显然比预期的要长得多。

 

电动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但是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也至关重要,充电桩虽然属于朝阳产业,但是因为前期投资大,目前还很难短期内盈利,充电站的业务是长期的,必须提前计划10至15年,运营商现在正在提高价格这一事实也可能与充电站目前无钱可赚的事实有关。充电站必须满负荷使用至少几个小时,才能从业务中获利。

 

目前来说,使用率还不够稳定。机遇永远与挑战并存,面对这样一片蓝海,相信一定会有魄力和远见卓识的政府和企业脱颖而出,最终杀出重围。我们同时也期待中国的成功企业登陆德国市场,打破乱局,抢占先机!

 

特邀撰稿:胡静文

作者微信:Huluwade

作者简介:现就职于德国斯图加特某世界顶级汽车供应商动力总成前瞻研发部门,负责技术战略转型和新能源系统构架以及技术方案集成等。

 「几何四驱」已入驻「知识星球」

我们希望可以用“知识”搭建一座“城邦”,
只为专注服务人群中2%的终身学习者!
真诚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几何四驱

What's your reaction?
Love It
0%
Like It
0%
Want It
0%
Had It
0%
Hated It
0%
About The Author
胡静文
现就职于斯图加特某德国世界顶尖一级汽车供应商 动力总成前瞻研发部门,负责技术战略转型和新能源系统构架以及技术方案集成等。
Comments
Leave a response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